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3年第5期目录

教育学报 教育学报
2024-09-24


 目 次 





教育不是传递或引领的活动?

但昭伟(3)

认知何以成为负担:隐喻视角下的认知观危机及其转化

朱洪洋(17)

创制者的幸福:可能、价值及其教育实现——基于对亚里士多德文本的分析

梁 卿(31)



效率与民主之争:博比特与杜威课程观之比较

叶晓力  徐培鑫(39)

回归核心知识:美国赫希课程思想及其启示

张旭亚  殷世东(51)



何以“左右逢源”:教育家型校长办学的双重逻辑

张学敏  胡雪涵(65)

互动中的解构与建构:校长对集团化办学政策形塑的话语分析

刘超洋  李孔珍(77)



从边缘走向中心:美国高校法律顾问角色与职能演变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姚 荣(90)

外行可以领导内行吗——美国大学聘用非传统型校长的争议及其思考

刘爱生  金明飞(103)



管理沟通与教师知识共享的关系——教师心理授权和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游雨诗  姚计海(118)

参加专业发展活动能否让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师“教得更好”——基于X市202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调查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李玉栋  王明珠(130)

性别差异还是性别歧视——中小学教师“女兵男将”现象的实证分析

蔡 茹  张新平  姚继军  周世科(145)

我国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胡咏梅  刘雅楠  翟东升(162)



元嘉“四学”综论

郭玉蕾(183)

从自由且实用的教育到普遍的永恒幸福——普里斯特利教育思想释读

李明妹  王 晨(195)



  摘 要  



教育不是传递或引领的活动?

但昭伟

(台北市立大学 教育学系,台北 100234)

摘 要:教育哲学家比斯塔及人类学家英戈尔德对“教育是传递或引领的活动”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种主张对教育有着下述预设:第一,在心灵论上,教育活动就好像是将货物填满货舱或是在空白黑板上写板书的活动,在如此的活动中,受教者的心灵空无一物;第二,教育工作者试图将大家共认有价值的事物传递给受教者,教育的成功就系诸教育工作者所想要传递给受教者的内容,能够原封不动地为受教者所获得;第三,教育工作者居主动地位,而受教者居于被动地位。他们认为,前述三个预设全部有问题,因此,“教育即传递或引领”的隐喻无法周全地说明教育的本质。面对比斯塔及英戈尔德的质疑,许多教育思想家,如杜威、奥克肖特、彼得斯等,均使用“教育即传递或引领”的隐喻,但他们的教育主张并不必然地含有前述三个预设。比斯塔及英戈尔德的文章固然促进了我们对教育基本性质的更完整了解,但他们否定教育即引领或传递的说法,也显得有些急躁,一竿子打翻了一条船上的人。

关键词:传递;引领;隐喻;教育本质;杜威;比斯塔



认知何以成为负担:

隐喻视角下的认知观危机及其转化

朱洪洋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摘 要:运用隐喻作为分析工具,鉴识支配当前教育实践的认知观,并通过认知观的隐喻转换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若干新的理解和主张。从教育现象入手,通过隐喻分析发现,当代教育理念与实践中表征出系统的认知观危机,其主要表现为:认知是负担,以容器隐喻、计算隐喻和再现隐喻来理解认知;认知无用论则是以惰性知识和方位隐喻为理念基础;认知的创造性缺失表现为对认知理解的生产隐喻和再现隐喻。欲实现认知观危机的转化,应吸收新鲜隐喻:在认知对象理解上,从力学隐喻转化为热量隐喻;在认知过程方面,从计算隐喻转向交互隐喻;在认知目的方面,实现“知识—结构—智慧”创造的隐喻转化。

关键词:认知负担;认知隐喻;创造力;学习负担;教育隐喻;认知科学



创制者的幸福:可能、价值及其教育实现

——基于对亚里士多德文本的分析

梁卿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摘 要: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仅从事沉思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人有可能获得幸福,以工匠、技师等为代表的创制者群体也有获得幸福的可能。从亚里士多德的论述看,创制者幸福的实现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创制者幸福的本体价值,二是为他人和城邦幸福提供支撑的工具价值。从创制者幸福的本身特点来看,创制者获得幸福的前提是其自身具有伦理德性、推算的理智德性和认知的理智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德性的形成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在创制者获得幸福的过程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创制者;幸福;幸福教育



效率与民主之争:博比特与杜威课程观之比较

叶晓力1,2     徐培鑫2

(1.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1;2.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合肥 230039)

摘 要:作为同一时代的教育家,博比特与杜威都曾深刻影响了美国公立学校的课程变革。博比特的社会效率取向课程观对美国20世纪初的学校课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其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趋于式微;而杜威的社会民主取向课程观则在经济危机后的课程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课程目标观上,博比特坚持“为成人生活做准备”,而杜威则强调“儿童经验的不断生长”;在课程内容观上,博比特重视协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而杜威则更推崇直接经验的价值;在课程编制观上,博比特创造了一种基于社会逻辑的“活动分析法”,而杜威则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教材心理学化”;在课程实施观上,博比特指出只有通过大量的专门训练才能够实现预设目标,而杜威则强调“手脑并用”的亲身参与。重新审视博比特与杜威的课程观,尽管他们的课程主张存在诸多“立场对峙”,但其中亦不乏思想契合之处,如都主张教育为社会服务、都重视经验的积极作用、都遵循一定的科学逻辑以及都强调学习的亲身实践。

关键词:博比特;杜威;社会效率;社会民主;课程观



回归核心知识:美国赫希课程思想及其启示

张旭亚  殷世东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州 350007)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新要求,美国国家优质教育委员会对基础教育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于1983年发布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该报告揭示了美国基础教育所处的现实困境,表明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对此,美国教育家赫希指出,这种“危险”的根源在于美国主流教育思想过于偏狭,基础教育课程轻视知识,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和社会不公问题的加剧。基于此,赫希构建了基于共同基础的学校课程思想,形成了基于质量与公平的课程目标观、基于语言与文化的课程内容观、基于考试与知识的课程评价观。赫希的课程思想不仅对美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学校课程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赫希;课程思想;美国教育;核心知识;共同基础



何以“左右逢源”:

教育家型校长办学的双重逻辑

张学敏  胡雪涵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 要:教育逻辑与管理逻辑是校长办学的重要认知工具,基于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校长办学的这双重逻辑在人性假设、价值目的、教育主体、方式手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不免存在诸多背离,致使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常常“左右为难”,从而制约着办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政学两界共同呼吁教育家型校长办学,这既是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教育家型校长在办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执两用中,一分为三”的思维智慧,坚持以教育逻辑为价值引领,以管理逻辑为技术支撑,在教育起点、目标重构、主体多元、方式变革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探寻双重逻辑的有机“契合”,实现办学过程“左右逢源”。

关键词:教育家型校长;校长办学;教育逻辑;管理逻辑



互动中的解构与建构:

校长对集团化办学政策形塑的话语分析

刘超洋1,2  李孔珍3

(1.郑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郑州 450044;2.河南大学 教育学部,河南开封 475001;3.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通过对校长对集团化办学政策形塑的访谈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校长话语类型中的解构性话语有经济话语、管理话语、环境话语和身份话语;建构性话语有教育话语、制度话语、专业话语、情感话语和濡化话语。其中解构性话语的话语秩序为:置于顶端的经济话语和环境话语相互影响形成合力,管理话语和身份话语在这种合力裹挟下出现,并通过相互交织互动解构了政策的正当性。建构性话语的话语秩序为:形成了以制度话语为主和以教育话语为主的两个分支,其中制度话语融合了濡化话语、情感话语和专业话语,并形成合力;教育话语与专业话语形成合力,建构了政策的正当性。通过将两种话语整合发现,校长的话语对集团化办学政策进行解构与建构的主要互动方式表现为:环境话语的解构与制度话语的建构、身份话语的解构与情感话语和濡化话语的建构、管理话语的解构与专业话语的建构、经济话语的解构与教育话语的建构。

关键词:校长;集团化办学;政策形塑;话语分析



从边缘走向中心:美国高校法律顾问角色与职能演变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姚 荣

(华东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摘 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法律服务需求市场的扩张,作为一种职业的高校法律顾问开始在美国兴起。从被动应对诉讼案件以及联邦与州政府的规制到主动开展法律规划,从效率机制走向合法性机制的历史发展表明,美国高校法律顾问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美国高校法律顾问作为合作者、促进者及合规监督者的角色不断强化,而“预防性法律”也逐渐成为高校法律顾问的基本职能。如何通过高等教育法律场域的形塑,推动法律顾问制度从外部嵌入走向内生需求,超越高校法治建设中的“旁观者”定位,是我国高校法治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与现实挑战。

关键词:高校法律顾问;高校法治;预防性法律;新制度主义



外行可以领导内行吗

——美国大学聘用非传统型校长的争议及其思考

刘爱生  金明飞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摘 要:在美国学界,关于大学聘用非传统型校长所引发的争议一直不断。赞成者基于市场的逻辑,认为随着大学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改变、大学组织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大学校长角色与职责的变化,大学完全有必要打破传统偏见,起用非传统型校长。反对者基于学术的逻辑,认为大学作为专业型组织,有其独特的学术文化,唯有传统型校长才能胜任大学的领导工作。这两种论争难有定断,因为背后都可以找到各自的理论基础。对于大学这样的专业型组织而言,理想状态是选择兼具学术背景和概念技能的传统型领导者,但是绝不能盲目地排斥非传统型领导者,因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是领导胜任力的一个维度,人际沟通与概念等技能对领导者可能更为重要。

关键词:美国大学;非传统型校长;专家型领导;管理技能



管理沟通与教师知识共享的关系

——教师心理授权和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游雨诗  姚计海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为探讨校长—教师管理沟通与教师知识共享的关系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5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检验教师心理授权、心理资本在校长—教师管理沟通与教师知识共享之间所起的链式中介作用。发现,校长—教师管理沟通与教师心理授权、心理资本、知识共享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校长—教师管理沟通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教师知识共享;教师心理授权、心理资本在校长—教师管理沟通与教师知识共享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因此,校长—教师管理沟通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路径同时影响教师知识共享。校长应就学校管理工作与教师主动沟通,引导教师心理层面的积极变化,促进教师知识共享。

关键词:校长—教师管理沟通;知识共享;心理授权;心理资本;教师



参加专业发展活动能否让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师“教得更好”——基于X市202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调查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李玉栋  王明珠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西安 710061)

摘 要:基于对X市202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教师调查数据,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精准评估不同类型或不同内容的专业发展活动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师教学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个人背景、教学资历和任教情况对教师是否参加专业发展活动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在对教师教学品质的总体影响方面,正式的结构化专业发展活动比非正式活动更有效,以实践性能力为主题的专业发展活动比理论性知识为主题的活动更有效,但所有专业发展活动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品质提升幅度较小,并且教师参与率较高的专业发展活动效果反而不显著;在对教师教学品质不同维度的影响方面,协作类专业发展活动,以及聚焦应对复杂情境和学生素养提升等内容的专业发展活动对教师教学品质在明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认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三个维度的提升效果较好,但大多数专业发展活动对课堂管理维度提升效果不佳。综上,建议从制度设计、理念指引、内容聚焦、质量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针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学品质;准自然实验研究



性别差异还是性别歧视

——中小学教师“女兵男将”现象的实证分析

蔡茹1  张新平1  姚继军1  周世科2

(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2.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13)

摘 要:从性别视角来看,中小学校长队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现有研究表明,该问题受社会、组织、家庭及个人等综合因素影响。但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并未厘清失衡的根源是性别差异,还是性别歧视?针对于此,基于省域大规模调查数据,探究中小学教师“女兵男将”现象的根源,发现:性别是获得校长职位机会的重要影响因素,江苏省中小学女性教师在学历、职称、工作经验方面的资历优于男性教师,且女校长在领导力、行动力方面的能力显著优于男校长,但女性教师在竞选校长时机会显著少于男性教师。这一发现厘清了中小学教师“女兵男将”问题的根源是性别歧视而非性别差异。对此,建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政策适当向女教师倾斜,畅通女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缩短女校长职前教龄,延长女校长职业发展关键期;充分考虑学校特征和校长领导性别特质,合理搭建校领导班子;宣传女校长领导成效,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发挥女性在办学治校上的优势。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女兵男将”现象;性别差异;性别歧视;实证分析



我国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胡咏梅a  刘雅楠a  翟东升b

(北京师范大学:a.教育学部;b.研究生院,北京 100875)

摘 要:基于对我国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调研数据的分析和对未来学科教学论教师供需情况的预测,发现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甚合理、专业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而且学科教学论学术型博士招生数量不足,是导致我国高校学科教学论师资匮乏的主要原因。为加强高等院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六点建议:一,引导高校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加快学科教学论二级学科建设;二,设立学科教学论学术型博士的专项招生计划,鼓励有学科教学论博士点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三,提升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素养,重视STEM教育等跨学科教师的培养;四,加强师范类专业认证督导,推进有关高校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五,汇聚学科教学名师资源,打造高水平学科教学论师资团队;六,建立学科教学专业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生师比;教师队伍结构;教师供需预测



元嘉“四学”综论

郭玉蕾

(郑州大学 文学院,郑州 450000)

摘 要:刘宋时期的“四学”并立,是中国古代分科设立学校之权舆。“四学”的设立,与晋宋之际官方资助办学的传统、官方史书修撰制度、史学学术传承、玄谈风气转变、文学观念独立等学术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而其现实的触发机制则是君、相之间的政治斗争。仔细梳理、分析宋文帝任命雷次宗等人执掌“四学”的原因,对准确理解宋文帝一朝的政治、学术、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元嘉“四学”;君、相之争;何承天;何尚之;谢元



从自由且实用的教育到普遍的永恒幸福

——普里斯特利教育思想释读

李明妹  王晨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摘 要:普里斯特利是一位对教育现代化的开端进行系统性思考、并提供重要改革思路的启蒙教育家。在培根与洛克等人的影响下,普里斯特利以其对教育、科学、哲学、政治、神学的高度热情,自由地探索人、自然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他敏锐地意识到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并指明包含“文雅、科学和神学知识”的自由教育,将实现人性的整全,带来普遍的永恒幸福。为此他在不信奉国教者学院中创新性引入并实践了科学教育,既影响了彼时大西洋两岸的教育发展,也启发了赫胥黎、斯宾塞等教育思想家。但普里斯特利并非科学与理性的拥趸,他更坚守教育内在的永恒价值——使人成为人,因为这才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普遍的永恒幸福的可能性所在。

关键词:普里斯特利;启蒙运动;自由教育;科学教育;教育现代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